新闻动态
华夏文明辉煌上下五千余年,汉族虽然是中原地区的主流,但少数民族也时常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这就形成了如今较为多样性的多民族文化,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习俗,还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。
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标志和彼此之间交流的根本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但有些民族的语言却随着历史发展逐步消失了。
满族作为清王朝的建立者,距离灭亡仅一百余年,人口上千万,但满语的使用和普及却在迅速消失,这是为什么呢?
满族文化与语言文字
清王朝的建立和对中原的长期统治,只能代表满清文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,而这种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文化,在很早就已经产生,并且历史悠久。
满语作为一种交流的重要符号,也伴随部落一起产生,它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文字是信息的载体,满语和满文的存在为其他满族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。
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,满族的存在也遵循大杂居、小聚居的基本原则。辽宁省是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,深挖其历史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或南北朝时期。
当时的满族主要经历,肃慎,挹娄,勿吉,靺鞨等称呼,语言文字也随之得到发展。
女真族乃是清朝的前身,也是满文化的早期雏形,故而满语的起源也是两宋时期金代的女真语,有了最早的语言交流之后,文字在其基础上产生。
明朝末年,努尔哈赤借鉴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,使用近三十年之后由皇太极主导下进行改正,新型的满文形成。
随着后金部落入关建立清朝,满文也不断发展完善,甚至成为当时的国书,一些十分正式的官方文案都用满语记载。
总而言之,满语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后来的迅速衰落
满语的辉煌如同昙花一现,按历史的发展,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这类历史形态的存在,不应该随着政权的灭亡而消散。
但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仅仅百年时间,满语便开始呈现出颓势。
从当下的研究成果来看,中国现存的满语所著档案高达百万,但却无法解释翻译,因为现存能看懂满语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。另外,依然坚持说满语的人也所剩无几,且都为老人。
可能到将来他们的逝世,也就意味着满语的彻底消亡,而保留的那些满文档案,对于我们而言也将会变成无法理解的陌生符号。
要知道,我国当前依然拥有近千万的满族人口,但竟然很少有人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。
辽宁地区尚存满族家谱,满语书籍等重要文化载体,但其中的主要内容却无从知晓,这究竟是为什么?
原因之所在
满语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走向消亡,首要原因就是清朝统治时期政治政策的转变。
事实证明,满语在清朝政治初期地位很高,但随着全国性统一的实现,清朝统治者逐渐由“打江山”变成了“坐江山”,政局的稳定需要更先进的文化。
所以清朝开始谋求全方位汉化,不仅在继承制度上向汉族靠拢,语言文字也不例外。
皇帝的圣旨颁布后,满清朝廷开始涌入大量汉族人才,满族官员也需要学习汉语,在一些场合之中鼓励使用汉语交流。
久而久之,汉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越发明显,相比之下较为复杂的满语失去了原本的统治性地位。在接下来的近代化演变之中,满语不再受到重视,地位也开始不断下降。
此外就是满语自身的问题,它根据早期的蒙古文产生,从满族八旗制度层面看,主要是方便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。
但后来外蒙古地区依靠沙俄创造了新蒙古文,并积极投入使用。
基础的废弃导致满文的使用人群进一步减少,朝中交流出现困难,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少,不得已选择了使用基数庞大的汉语。
尤其是在后来,外蒙古彻底脱离中国管辖走向独立,知晓满语的人群进一步减少,消亡也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。
除了外部的大环境,满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早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所以创造满语并进行改进,是为了体现部落的独立性,目的是更加迅速地实现和稳固统治。言下之意,满语是统治阶级为了凝聚人们思想的一种符号。
因为最初的想法十分急功近利,所以满语的整个体系并不完善,极短时间内所形成的语言注定会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,这需要时间的验证和经验的优化。因为是特定部落,所以使用的人口和数量较少。
从历史积淀的层面来分析,满语无法和传承数千年的汉语相比,而且满族人自身也因为汉化,而失去了言传身教的传承机会。
当一种文字过度便利发达而另一种文字停滞不前时,落后的一方注定会被吞噬,民族自我的不加忠实注定它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。
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,满语的消亡似乎变成了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。
由于环境的不断变迁和自身局限性所造成的影响,满语被迫走向了被淘汰。
其实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,满族还是具有绝对的优势的。
但因为满语的使用不便和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,它不得不淡出人们的生活,这是难以改变的趋势。如果一种文字的存在不能被使用和讲述,那么它的意义将会大幅度降低。
总结
结合满语发展的现状,我们应当着力对满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,剖析现存的资源。
辽宁省作为满族文化的发源地,应当更加重视满语人才的培养和满族文化的传承,尽可能保留其民族特色。
下一篇:没有了